3分钟学心理——记忆偏差原理

2021-03-13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记忆常有出现偏差之时,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他们所经历过的人或事,并且往往区分不开那些事实上发生的事和那些经过自己推理而认为理所当然是事实的事。尤其是当同时被询问的目击者人数较多时,总有一个人的记忆是占主导地位的,他会影响甚至推翻那些性格较弱者的记忆,因为目击者记忆内容的差异会使那个不占主导地位的人动摇,甚至怀疑自己,从而失去信心,也因此会对暗示更加敏感。

有这么一个心理试验:

心理学家找来40名大学生,让他们看一本漫画书,内容是两个女人在台球室玩台球,有一个男人把其中一个玩台球的女人的钱包偷走了。这40名 大学生都是被要求单独看完这本漫画书的,且规定他们不能相互交流。

心理学家事先在漫画书中做了手脚,而这40名大学生也被暗地里分成了两组,他们看到的漫画内容是有一些细微差别的,第一组的20名大学生看到的情节是钱包是被一个人单独偷走的;而第二组的大学生们看到的则是这个偷钱包的人还有一个同伙。


等大家全都看完了漫画后,心理学家首先一对一向这些大学生提问: “这个偷钱包的人是否有同伙?”40个人中有39个人给出了正确答案。然后,心理学家又开始对他们进行两个一组地提问,并且分在一组的这两个人分别是看了不同版本的两个人,也就是说,他们一个看到的是小偷有同伙, 另一个看到的则是小偷没有同伙。在给出答案之前,心理学家要这两个人先讨论一下他们所看到的内容,最后,这两个人给出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没有同伙!

单纯地从逻辑方面说,这两个人看到的漫画情景截然不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根本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致的。但是试验结果却着实不符合逻 辑,因为只有4组人的答案是这种真实的情况。而其中有15组人经过讨论后给出了一个统一的答案——有8个小组的答案是没有,7个小组的答案是有。这个数据就意味着,有15个人被其同伴的看法所动摇了,放弃了自己原本的观点。

对此,心理学家不无调侃地说:“让两个人同时讲述一个故事是篡改人们记忆最强有力的方法。”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记忆自动填补那些断断续续的视觉记忆间的空白。比如,一个 交通事故的目击者,如果警察问他;“白色丰田与银灰色尼桑相撞时,尼桑是否开着转弯指示灯?”这时,如果目击者根本就没有注意事故发生时相撞的 两辆车的颜色,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利用从警察提问中得到的信息来为残缺的记忆进行完形填空,从而在自己的证词中也会说车的颜色是白色的或银灰色的。

另外,来自他人的暗示和诱惑也是使记忆发生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一个人的记忆而言,当他得到外界提供的某些似乎真实的信息后,就可能会使自己之前的想法发生改变,甚至还有可能使其“看到”了某些实际上并未发生过的事。

基于此理论,不少高明的法官或律师在法庭审理时,都会很警戒地对当事人或证人进行“诱导性提问”。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从理论上讲,人们是依靠听觉的、视觉的或运动的参照体系来处理信息的。但是事实上,无论哪个目击者,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产生的对事物的看法或许都是对的,其描 述角度的不同,只能反映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在观察事物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参照体系,并据此来记忆事物。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 如果两个人对一个事物的看法是完全一样的,那恐怕也非正常现象。

文末关注公众号.png



阅读72
分享
写下您的评论吧